新闻中心
News Center海滨,秋高气爽。我乘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两侧山坡依旧林木葱茏。车辆蜿蜒穿过层层山峦,驶过海湾,驶入乡间小道,终于来到海军某潜艇支队的驻地。
营区内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朝向大海。远处海面上有几艘舰船正在作业。正值退潮的时间,海水退去后,大片滩涂了出来。
我随官兵走向海边。远远望去,一艘乌黑的潜艇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只露出半个艇身。第一次登上潜艇,我一边扶着栏杆,一边小心翼翼地穿过狭窄的舰桥,走到升降口旁边。同行的艇员掀起厚重的升降口盖,灵活地钻入潜艇中。
我跟着艇员的脚步穿行在各个舱室间,仔细打量着四周。在这里,密密麻麻的管道线路交织,舱室内空间狭窄,一不留神,头便会碰到舱顶。
潜艇各个舱室功能不同,温度也有高低变化。“在不同的舱室,你能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艇员开玩笑地说。
柴油机舱是艇员口中的“夏天”,这里是潜艇中温度最高的舱室。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级上士洪俊领。
2011年入伍的洪俊领,跟潜艇打了10多年交道,谈起工作他眼睛炯炯有神。交谈中我得知,在维护潜艇动力系统时,技师需要钻进机械部件之间,因空间狭窄,很多时候必须趴着才能操作。“磕碰很正常,工作时经常入了神,当时感觉不到疼,事后看到瘀青才反应过来。”洪俊领笑着说。
由于舱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不一会儿,大家便满脸汗水,呼吸粗重。“舱室里最难受的就是高温,一出海更是热如蒸笼。”洪俊领说。每次出海,柴油机运行时,舱内的温度经常在50摄氏度以上。
对于高温、高湿、高噪声的环境和狭窄的战位,洪俊领早就习以为常。他深知,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应对出海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
有一年夏天,艇员队接到紧急任务,潜艇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准备,解缆出征,赴某海域执行任务。
任务开始后的一个夜晚,潜艇在某海域进行充电,位于柴油机舱的洪俊领突然发现异常,潜艇的一侧柴油机毫无征兆地停止了运转。潜艇充电的时间十分有限,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将严重影响后续任务的执行。
情况万分紧急,他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柴油机虽然停止了运转,但温度仍然非常高,周围的部件都热得发烫。来不及等温度完全降下来,洪俊领迅速挤进狭缝间。
“是燃油箱内混入了空气,导致柴油机停转。”得益于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精准的判断,洪俊领很快排除了故障,柴油机恢复运转。
彼时海面上波涛汹涌,艇员还没来得及缓口气,紧接着又遭遇新的险情。舵信战位突然报告,潜艇深度无法保持。三级军士长周涛接到指令后,和战友们迅疾完成排水等操作,潜艇深度得到控制,险情解除。如今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周涛仍然心有余悸。
在潜艇会议室里有张桌子,艇员告诉我,这是会议桌、餐桌,也是手术台。桌子上方有几盏灯,其中一盏便是手术时用的无影灯。
“目前还没有,但真有那一天的话,我们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年轻水兵语气坚定。
桌子旁边的墙上挂着艇徽,艇徽上“忠诚奉献坚韧,敢为敢当敢战”的艇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结束采访后,当潜艇升降口掀开的那一刻,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海风拂过发梢,我们一个个钻出潜艇,站在甲板上,感受着大海的气息。水兵们整齐列队,上岸简单休整后,他们将潜入下一片深海。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空军成立75周年。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今年的滑雪季即将到来,全国冰雪资源何处多?日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综合多种气象指标发布了冰雪资源数据,为滑雪爱好者和滑雪场经营者打造了一把“冰雪资源量尺”。
受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影响,预计11月11日至12日,海南省中部及东南部将有中到大雨,万泉河、昌化江及沿海部分河流将出现小幅涨水过程。
这一研究成果区分了BLA向同侧和对侧大脑半球投射在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发现了BLA到对侧NAc神经投射在编码负性情绪和引发逃避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跨脑半球神经连接的一个重要功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间竞争形成叠加态势,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
收获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